top of page

論壇文章

辰 陳
2023年9月21日
In 普通討論
三種常見的修辭手法,它們都用來比較兩種事物,但使用的方法和目的不同。 我【1:喻體】彷彿【2:喻詞】屎【3:喻依】一般。 比喻(明喻):【3】【2】【1】全部出現。 借喻:【3】【2】【1】中只留【1】,例如—狡兔有三窟、女人四十一枝花、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。 略喻:【3】【2】【1】中省略【2】,例如—我,屎。 隱喻 ( 暗喻 ):【2】從喻詞變繫詞。
0
0
1
辰 陳
2023年3月20日
In 普通討論
物化(英語:Reification),是指透過社會分工來區分物我,也就是把某些東西當作勞動的對象,是可以被控制、分解、操弄、改變、轉型、交換、消費、生產…的東西。 有時物化會與對象化(英語:Objectification)混用,但至少在馬克思主義傳統中,這兩個術語最初表達十分不同的概念。前者由盧卡奇提出,後者則見於馬克思的許多著作。 和物化相反的行為就是 擬人論(Anthropomorphism)是一種擬人法(personification、prosopopoeia)(或稱「智慧體化」)的使用。將非人的生物或非生物擬人化,將其當作人類自己的同伴看待和對待。 現在的狀況是我覺得被物化會是一件舒服的事,完蛋。 Pls objectify me. The limitation between us is fuckin necessary. Ich un thou. 無你,無我。 越遠存在感越強。- 鏡子魔像 物化、客體化為什麼是值得繼續的?媒體與價值光譜要我們下意識體諒這是一項值得「貶」的行為。 但我們沒意識到物化的實際應用例子。 「你上台演講時,把他們看作柳丁、馬鈴薯。」 有人會反駁說,這個方式根本沒用,我還是緊張。 沒錯,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背後的共性模式。 因為緊張導致的躊躇支吾,我們講者變成一個談笑之間的一句調侃笑話。而這行為若不繼續落實,是你選擇讓自己被物化。 物化仍然會一直持續,所以搶先一步先將他者客體化,才能確保一個不完整的人沒有能力將「我」割裂為一個客體。 我拿起杯子喝水。 我完善了杯子。 杯子沒辦法喝我。
關於「物化」的想法 content media
0
0
0
辰 陳
2023年3月17日
In 普通討論
聊作者、聊故事、角色 或 道德經??
0
0
0
辰 陳
2023年3月15日
In 普通討論
不論是你想分享心裡話、創作想法、給我的寫作素材、或單純謾罵...XD 都歡迎在文章和留言中加入 GIF、影片、雜湊等等等項目。 直接留言吧!,重要的是第一步。 ( 當然,一步接一步才能走起來啦~ )
《辰辭濫弔》的閒聊處 content media
0
0
1
辰 陳
2023年3月15日
In 普通討論
請來彼此認識,花點時間用留言向社群打招呼。
自我介紹 content media
0
0
0

辰 陳

管理員
更多動作
bottom of page